close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餘曉潔、吳晶晶、顧瑞珍)連續三年空缺之後,象徵國家基礎研究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來了它的新主人。
      10日,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和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憑藉“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把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收入囊中。
      “自然科學獎以關註基礎研究,強調原始創新著稱。物理所和中科大有著良好的基礎研究傳統和歷史積澱。研究團隊多年來專註於超導研究,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突破,得獎絕非偶然。”物理所所長王玉鵬說。早在1989年,物理所趙忠賢等科研人員憑藉“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及研究”就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超導?鐵基超導體的發現有何重大意義?中國人在此領域居於什麼樣的國際地位?超導怎樣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新華社記者帶著“問號”走近鐵基超導研究團隊。
      “超導是一個充滿挑戰與發現的領域。從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麥林·昂尼斯在汞研究中偶然發現超導電性算起,超導研究歷經百年,魅力不減。”趙忠賢說。
      超導,即超導電性,指當某種材料處於一定的溫度等條件下,電流可以在其中無阻地流動。具備這種特性的材料叫超導體。它有兩個基本性質:零電阻和抗磁性。物理學家麥克米蘭根據傳統理論計算推斷,超導體的轉變溫度不能超過40K,約零下233攝氏度。這個溫度被稱為麥克米蘭極限溫度。
      1986年,歐洲科學家發現了35K銅氧化物超導體。很快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將銅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轉變溫度提升到液氮溫區以上,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溫度,使其成為高溫超導體。上世紀90年代以後,國際物理學界認為銅氧化物超導體已被挖掘殆盡,相關研究進入瓶頸,不少研究人員轉到其他領域。這時物理所頂著“沒有好文章”的壓力堅持高溫超導研究。中科大超導研究所超導研究團隊也繼續默默耕耘。
      2007年王楠林、陳根富等開始嘗試生長鑭氧鐵砷單晶樣品。2008年初,日本化學家細野提出在摻氟的鑭氧鐵砷中存在轉變溫度為26K的超導電性。
      基於多年的積累,中國科學家此時作出科學判斷,認為鑭氧鐵砷不是孤立的,類似結構的鐵砷氧化物中很可能存在高溫超導特性,必須抓住機遇,全力以赴!隨後,中國的鐵基超導研究成果勢如井噴。首先發現轉變溫度40K以上的鐵基超導體;隨後發現一系列的轉變溫度在50K以上的鐵基超導體,並創造55K的世界紀錄……
      “‘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的科學意義在於,首次突破麥克米蘭極限溫度,確定鐵基超導體為新一類高溫超導體;合成系列鐵基高溫超導體並確認為第二個高溫超導家族,創造並保持55K鐵基超導體臨界溫度的最高紀錄。”陳仙輝說。
      中國科學家在鐵基超導領域的突破震動了世界物理界,入選《科學》雜誌“200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美國物理學會“2008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科學》還刊發了“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的專題評述。
      超導是戰略性技術儲備之一,它已經並將繼續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比如,高溫超導濾波器應用於手機,明顯改善了通信信號;使用超導磁體的磁共振成像儀器為醫生診斷病人病情提供準確依據;具備體積小、效率高、無污染等優點的世界上首個示範性超導變電站已在我國投入使用……
      “中國嫦娥三號探測器不久前成功登月,中國科學家未來完全有可能利用月夜低溫作超導實驗。事實上超導早已在衛星通訊等航天領域得到應用。”趙忠賢說。
      國際上,先後有5次10人因為在超導領域的重大研究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在回答對於記者關於“超導研究是否是中國科學家離諾貝爾獎最近的地方”的提問時,趙忠賢說:“得什麼獎不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科學研究是一個水到渠成、水漲船高的過程。你有一批人找對了方向,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努力,總會獲得有益於人類的發現。”  (原標題:空缺三年,鐵基超導研究問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mmjwmoqjb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