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韻樓是全國最大的八角土樓。竹北房屋 道韻樓外牆剝落坍塌。
  潮州饒平道韻樓外牆出現外傾移記憶體模組位剝落 另有7處省保土樓亟待維修
  道韻樓建於1587年褐藻糖膠,2006年被評為國保單位
  南面、東南面外牆化療飲食嚴重外傾,其他各面外牆移位、剝落,受損嚴重
  其他土樓也存記憶體在一樣的狀況
  文化
  風景線
  文/圖
  記者 陳正新
  通訊 員胡克雅
  在潮州饒平北部山區,散落存下了超過500座土樓。這些同樣被認為是客家人智慧結晶的土樓,卻錯過了與福建土樓一起申遺的機會。
  近日,記者從潮州文物旅游局瞭解到,潮州饒平縣境內的土樓,包括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部都亟待維修,而其中的“國寶”——全國最大的八角土樓道韻樓幾乎成了危樓。
  僅僅道韻樓的總體修繕,預算就達到1500萬元。單靠“輸血”,能夠輓留這些先人智慧的生命嗎?
  位於饒平北部三饒鎮的道韻樓,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這一全國最大的八角土樓目前面臨的狀況讓人擔憂。
  1500萬維修方案待審批
  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客家黃氏族人在建業公的帶領下離開福建的家鄉,向西遷徙來到如今饒平北部三饒鎮,足足幾代人的努力,傳說用光了一個小山坡的泥土,最後建成了一座如今最大的土樓——道韻樓,其內切圓直徑101.2米、形如八卦,比福建同樣造型的最大的八角土樓直徑多出10多米,因此也是國內最大的八角土樓。與一般土樓不同,道韻樓仿照諸葛八卦陣從生門入、休門出的原理,特地在大門一側另開一休門,讓族人從此門出寨。
  道韻樓現在大部分外牆已受損嚴重,因為夯土牆修補難度大,歷年來後人大多採用土磚、青磚、紅磚修補,現南面、東南面外牆已經嚴重外傾;其他各面外牆移位、剝落,受損嚴重。
  2014年2月,道韻樓整體維修及東北角局部複原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總體經費需要1500萬元,目前在等待審批。
  “道韻樓成了危樓。”潮州市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科科長羅星介紹說,1500萬元的維修經費是委托專業機構評估預算的,但最後只能看批了多少錢才能確定最後的修複方案。
  一年收入不足8萬元
  “15年前,這裡住了差不多600人,現在還有100多人。”道韻樓管理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近些年人員遷出的速度驚人,居住的100多人里還有3戶是租戶。
  “目前北邊和南邊都有房子要塌,聽說下個月有人來組織搶修。”這位管理人員近日告訴記者,道韻樓日常管理依靠門票收入。“散客20元每人,旅游團10元每人,但一年下來收入不到8萬元。”這筆錢扣掉5名管理人員工資,再扣除辦公費用,餘下能夠用於修修補補的費用幾乎沒有。
  管理人員將道韻樓靠旅游收入“自身造血”難的原因歸結於:這個土樓景點附近的景點太少,加上交通不太方便,所以很難有游客,也不可能像福建那樣改造成旅客歇腳的客棧。
  等政府來修,這麼些年也只能局限於修修補補。“這邊補,那邊壞,如果沒人住了就爛得更快了。”一位管理人員說。
  其他土樓現狀也不樂觀
  根據不完全統計,饒平境內有土樓超過500座。其中,道韻樓是國家級文保單位,還有7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
  “由於土樓建築的材料特性,加之地處經濟落後的偏僻山區,遺存土樓建築大多保存狀況較差。”潮州市文物旅游局一份關於饒平土樓保護情況的調查里提到,潮州經濟較其他地方落後,地方財政難以投入土樓建築維修,所以一直以來只能主要依靠爭取省級和國家的經費支持。
  而經費的使用,又遵循了“搶險第一”的原則——這包括了在4年前爭取省文物局撥款8萬元搶險修建省級文保單位新彩樓外圍兩個坍塌房間。
  但在今年,這座被列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饒平縣饒洋鎮赤棠村的明代土樓——新彩樓,卻因暴雨頻頻一個月之間又倒塌了5間房屋。
  當地文物主管單位的一位負責人坦言,這些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饒平土樓,幾乎全部亟待維修。
  錯過與福建土樓同申遺機會
  2008年,“福建土樓”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36個世界文化遺產。在福建土樓申遺前,曾傳出作為客家人的建築智慧——道韻樓等廣東饒平土樓也準備一起參加申遺的評審,但後來還是沒有了結果。
  “也不知道怎麼就錯過了。”潮州市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科科長羅星遺憾地說,如果能夠隨福建土樓一起申遺成功,可能饒平土樓就不至於像今天這種現狀。
  業內人士:不能僅靠撥款要靠社會
  自身造血難、地方財政投入無力、靠撥款不僅要前期投入大量設計經費還要做漫長的等待……饒平這15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土樓和其他數百座土樓一樣,前途暗淡。
  “不能僅僅等待政府的文物保護資金投入,需要社會資金來解決。”一位潮州文物主管部門的資深人士提出,最後還是要走“誰出資保護誰受益”的道路。但他也同時坦言,饒平旅游景點分散、土樓的產權複雜且分散等問題又困擾和阻礙著社會資金的進入。
  當然了,也不是完全沒有成功的例子。記者採訪時瞭解到,在饒平縣新豐鎮榮西村,建於清朝乾隆時期的土樓五全樓,2006年經歷了“碧利斯”風災,村民自發組織旅外鄉親捐款,集資數十萬元自行完成了對土樓的維護。為了修舊如舊,村民還去外地定製專用磚瓦、選購木材,恢復“紅楹綠桷金漆”。
  他山之石:始興如何保護圍樓?
  千年古城韶關始興,素有“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之說。經排查,全縣具有維修價值的圍樓250座。
  今年起,始興縣每年撥款100萬元,採用“以獎代補”的方式對實施圍樓維修工作的圍樓業主進行一次性補助,每座圍樓補助上限為10萬元,將圍樓維修任務細化到各有關部門和鄉鎮,併列入績效考核長效機制,鼓勵並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圍樓的保護開發工作,合力推進圍樓維修工作。
  始興縣要求前5年每個鄉鎮每年維修一座圍樓,用20年時間初步完成全部圍樓維修工作。  (原標題:全國最大八角土樓變“危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mmjwmoqjb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